查看: 3560|回复: 0

[饲料] 饲料安全与防范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9-8-21 11:08:55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1.png

饲料安全主要体现在对动物健康、人类生活以及社会环境等几个方面有无影响,确切的说就是饲料在加工、运输、储存过程中不遭到污染破坏并且饲料配方合理,最终达到不影响采食动物的正常生长,无有害物质在体内残留从而不至于危害人类健康,不会对环境造成污染的标准。对于饲料安全问题存在两大方面,包括饲料自身的内源性问题以及外源性因素。

1、饲料自身的内源因素

1.1 抗营养因子
豆科牧草、油籽菜中单宁的过量会导致抗营养作用,这主要是由于单宁分子结构存在大量酚、羟基基团,会与蛋白质或者酶的氨基等结合,降低蛋白质的消化率。除此之外,单宁还会与唾液蛋白结合从而产生苦涩感,影响饲料适口性;单宁还会破坏生物膜,对采食动物营养代谢有一定影响。

植酸广泛存在于植物性饲料中,易与钠、钾、钙等金属离子结合以复合盐类的形式存在,大多不溶于水,降低了矿物质元素的利用率,排出体外后,还会对环境造成一定程度的污染。抗生物素与抗硫氨素常见于鱼、虾、贝以及生鸡蛋清内,这些物质轻者降低饲料营养价值,影响动物的生产性能,重者引起动物的急性或亚急性中毒,进一步诱发癌肿,甚至死亡。

1.2 转基因植物
转基因食品对人体是否有害、转基因饲料喂养禽畜后是否存在残留,进而进入人类的食物链,这一切尚不明确,没有定论。转基因植物作为动物饲料可能存在以下安全性隐患:转基因植物中导入的外源基因表达的目的蛋白是否来自某种过敏源,导致动物的过敏反应,表达毒蛋白是否会对动物产生毒害作用;转基因植物中所携带的外源基因和蛋白质在动物的消化道内能否与植物中的正常基因和蛋白质一样迅速被消化、降解;转基因植物中的外源基因和蛋白质是否在动物体内发生转移,对动物产生危害作用,或者残留至动物产品中,对消费者产生危害;抗除草剂转基因品种的推广,使除草剂的用量越来越大,可能会导致除草剂在植物中残留,进而对采食动物体产生危害。

1.3 矿物元素以及维生素
生产管理人员在设计饲料配方时,不根据实际情况合理设计,忽略饲料本身所含矿物元素,导致饲料营养物质与动物所需相比过剩,过量的锌、铜、维生素等就会对采食动物的生产性能有一定影响。

1.3.1 高铜、高锌
高铜在动物体内,抑制了动物对其他矿物元素(铁与锌)的吸收,造成缺铁性贫血和缺锌而使得动物皮毛无光泽,皮毛增多;高铜的存在影响了维生素的稳定性,动物应激能力下降;高铜提高猪肉中不饱和脂肪酸的比例,增加脂类氧化过程,影响肉质;除此之外,饲料中高铜被小肠吸收后,大量积蓄于肝脏,阻碍多种需铜酶的活性,由于肝脏无法排除大量的铜,使得铜进入血液,血中红细胞内铜浓度上升,并与还原型谷胱甘肽的巯基发生作用,造成谷胱甘肽浓度下降,红细胞稳定性与完整性遭到破坏,机体易发生溶血导致猪尿血严重,最终导致机体严重缺氧,导致机体心衰、气喘甚至死亡。

同样高量锌的存在也会抑制其他矿物元素(铜、钙、铁)的吸收,降低饲料品质;容易诱发微量元素硒以及维生素E 缺乏,鸡采食该饲料易患渗出性素质症。研究表明向断奶仔猪饲粮中添加过量的锌,仔猪的采食量降低,同时出现不同程度的关节炎、网炎、卡他性肠炎、肠系膜充血、脾和淋巴肿大等。

1.3.2 维生素
一般维生素尤其是水溶性的维生素不会超标,其自身溶于水可随尿液排出体外;脂溶性维生素则较容易引起中毒。研究表明,维生素A的含量与骨头密度成负相关,过量的维生素A会导致骨质疏松,大幅增加骨折发生的几率;此外维生素A还会引起动物对维生素E的颉颃作用,对动物体的生育机能造成不同程度影响。

由于饲料企业普遍没有对维生素的检测和品控能力,市场上流通的单体维生素,受厂家信誉、产品价格和流通时间等因素的影响,质量有很大的差异。饲料厂基本没有这样的质量鉴别能力。个别维生素单体因为添加量很少,很难均匀分布,导致养殖户的饲料产品质量很难保证。

1.4 非淀粉多糖
非淀粉多糖常分为水溶性非淀粉多糖与非水溶性非淀粉多糖。谷物籽实中含有大量不同种类和性质的非淀粉多糖,例如阿拉伯木聚糖、β-葡聚糖、果胶类等均含该多糖,其持水率达1:10易于蛋白质、酚类、维生素等结合,尤其在单胃动物体内,不易被分解,从而造成较强的抗营养作用。具体表现在:降低物理消化的有效性,延长食糜的排空时间,抑制动物的采食量,降低动物的生产性能;易于酶或底物结合,导致营养屏障作用,降低化学性消化的有效性;为后肠的细菌提供营养底物,改变肠道内的菌群结构,加剧宿主与细菌之间的竞争;加快胃肠道黏膜更新,导致消化酶代偿性分泌,增加内源性物质的损失。

2、外源性因素

2.1 人为添加或药物残留
养殖过程中不乏存在滥用药物以及不严格执行休药期规定的情况,加之部分饲料来源于作物的壳、根、皮等废弃部分,其表面难以清洗干净,最终导致药物残留现象严重。例如,喹乙醇若不在屠宰前半月停止使用,则会导致生殖腺诱变,严重时致畸致癌;氯霉素则会对骨髓造血机能有抑制作用,进一步引起颗粒细胞缺乏病,再生障碍性贫血和溶血性贫血等疾病。一些添加剂也会造成残留危害,含铜与锌多的添加剂,就可以导致矿物质超标的危害。

2.2 饲料贮存不善
饲料本身具有导热性差且易吸潮发霉的特点,为微生物的生长提供了良好的条件。这样的饲料其中的维生素因氧化而失效,滋生的霉菌(沙门氏菌、大肠杆菌、肉毒梭菌)不仅消耗饲料本身营养物质使其结块变性,而且会产生毒素,最终危害人类健康。并且霉变的饲料适口性差,影响动物的采食欲甚至拒绝采食。

水分是饲料霉变的重要因素,当饲料内含水量在13%~14% 时有利于霉菌的滋生,>14% 时繁殖迅速。玉米、谷物等谷食类饲料原料水分含量在17%~18% ,适合霉菌的繁殖,因此在日常生产中应该特别注意控制该类饲料的水分含量。在饲料加工过程中严格按照规定的要求和标准进行操作,控制好饲料的温度与水分,加工后的饲料要做到彻底的冷却之后,再贮存,及时清理积存物料的死角。饲料贮存过程中,若仓库潮湿、虫鼠害严重、未经常打扫,定期消毒剁堆不合理等都会导致饲料易霉变。

2.3 有害物质的污染
随着工业的发展,很多的工厂排污不达标,主要受工业“三废”影响以及饲料在加工、生产、运输和贮存中,易被一些无机污染物如铅、镉,有机物二噁英及多氯联苯等污染。二噁英被动物采食后,几乎不被排出,长期沉积于脂肪与肝脏中,改变动物DNA 结构,导致畸变、癌变。其可产生于燃烧氯代有机物、无机物以及造纸时漂白的过程,易溶于油脂,所以在饲用油脂时应特别注意。

3、饲料安全防范

3.1 合理设计饲粮配方
在设计饲粮时应具体情况具体分析,不可生搬硬套,毕竟我国南北跨度较大,自然环境差异大,土壤中成分变化较多。因此在设计配方时,考虑到本地土壤、牧草等所含矿物质以及维生素的含量,合理搭配,营养均衡,满足家畜日常营养需求即可,避免得不偿失。

3.2 推行HACCP管理
HACCP(危害分析与关键点控制)管理是国际公认的先进管理模式与有效管理手段。饲料安全重在源头生产,所以采用该管理手段可以及时进行危害分析与关键点控制,从而达到在源头上控制化学药物、毒素与微生物。在生产中,企业严格按国家饲料卫生标准执行,严格控制有害药物的使用,加强质量监督检测,坚决不使用任何违禁药物以及滥用饲料添加剂,确保饲料质量合格后在出厂销售。确定准确的关键控制点,确定每个关键点的临界值,并且建立临界的检测程序,纠正方案等,以保证最终饲料的药物残留和卫生指标均在要求以内。

3.3 依靠科技进步,改善饲料添加剂
加大科研投入,尽快研究出饲料中药物以及有害有毒物质在动物体内的代谢和残留规律,制定针对违禁药物等的相应检测方法,同时注意检测方法的实时更新,以健全现有的饲料卫生标准。近年来抗生素的副作用越发明显,尤其是化学药物残留不但造成环境污染,还危害人类健康,甚至影响到子孙后代。因此尽快研制出新型生物饲料添加剂来替代抗生素已经是大势所趋。大力开发天然植物药、微生态制剂、免疫调节剂等绿色环保型添加剂,推广绿色养殖。此外,研究营养与免疫间的相互联系,提高家畜营养水平以此来增强动物机体免疫力;应用常规技术与生物技术相结合来改善动物生产性能和抗病的能力,降低和消除细菌的抗药性,培育高产抗病动物新品系和抗药性细菌新菌株。上述两种方法都能达到减少用药、保护环境、绿色生态的目的。

3.4 加强相关法律建设
饲料安全问题有相当一部分是生产人员的主观问题所造成的,因此加强思想教育为主,辅以法律手段,以此来规范相关从业人员的行为是有必要的。我国先后颁布了《饲料和饲料添加管理条例》《饲料药物添加剂使用规范》《兽药管理条例》等相关法律,有效保障了饲料安全工作的顺利开展;继续以高压态势开展违禁药品专项整治工作,加强饲料配制以及应用知识的宣传工作;坚决贯彻有法必依的原则,依法严肃处理违规行为,对构成犯罪的行为要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来源:饲料智造工场
中国畜牧人网站微信公众号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来源互联网,仅供畜牧人网友学习,文章及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果有侵犯到您的权利,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010-82893169-805)。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发布主题 快速回复 返回列表 联系我们

关于社区|广告合作|联系我们|帮助中心|小黑屋|手机版|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5824号

北京宏牧伟业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京ICP备11016518号-1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1 Comsenz Inc. GMT+8, 2024-12-22 17:30, 技术支持:温州诸葛云网络科技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