虽然近些年很多资料都在描述口蹄疫(俗称五号病)的发病已没有明显的季节性。但是随着天气日渐转冷,这种越冷越活跃的猪病会变得非常猖狂!低温不仅不使病毒减弱,反而能保持毒力。
高温和阳光(紫外线)对病毒却有杀灭作用。并且根据猪病动态监测系统显示,养猪人对此关注程度明显提高。
基本概括
众所周知,口蹄疫是由口蹄疫病毒引起的偶蹄动物的一种急性、热性、高度接触性传染病,在冬春寒冷季节的时候常发。
主要侵害偶蹄兽。其临床诊断特征为口腔粘膜、蹄部和乳房皮肤发生水疱。偶尔还会感染人。
该病属急性、烈性传染病,传播迅速,流行猛烈,幼仔猪及未经疫苗免疫接种的猪较易发,对幼仔猪可引起100%的发病,病死率很高。 妊娠母猪发病可引起流产,严重的甚至导致死亡。
流行特点
这种病潜伏期一般为2~5天,短期潜伏为18~20小时。口蹄疫病毒主要侵害偶蹄兽,猪的易感性仅次于牛。病猪和带毒猪是主要的传染源,尤其是发病初期的猪传染性最高。
该病是以直接接触或间接接触的方式传播。口蹄疫病毒对酒精、氯仿和其他脂溶性化学品抵抗力强。对酸碱作用敏感,可选用过氧乙酸、火碱、甲醛等作为消毒用药。
临床症状
口蹄疫主要特征是在皮肤型黏膜和少毛或无毛部的皮肤上形成水疱、烂斑等口蹄疮病变。
具体为最初病猪发热,体温上升至40~41℃,食欲减少或废绝,精神不振,猪蹄底部或蹄冠部皮肤潮红、肿胀,随着病程的发展,相继在蹄冠、蹄踵、蹄叉、口腔的唇、齿龈、舌面、口、鼻镜、鼻端以及乳房的乳头等部位出现一个或多个和大豆相似的水疱。
水疱混浊,破裂后形成鲜红色烂斑,表面渗出一层淡黄色渗出物。干燥后形成黄色痂皮。如无继发感染,一般约一周左右可结痂痊愈。当继发细菌感染时,病程复杂。
严重时造成蹄壳脱落,蹄部不敢着地,病猪跪行或卧地不起,食欲减退。
该病一般呈良性经过,育肥猪发生水疱后一般可在10~15天康复,如果发生继发性细菌感染,引起败血症、心肌炎可导致死亡;
但初生仔猪和哺乳仔猪外观症状不明显,通常呈急性胃肠炎、腹泻及心肌炎症状,病程很短,出现痉挛、嚎叫,突然死亡,病死率可达60~80%,有的甚至达到 100%;
怀孕母猪严重感染也可发生流产和产死胎。
鉴别诊断
根据该病的流行病学、临床症状、病理变化,可作出初步诊断。但由于口蹄疫的临床症状与猪水疱病、水疱性口炎、水疱疹极为相似,所以,必须进行实验室诊断才能确诊。
防控措施 口蹄疫防控的总原则是做好预防接种工作。
建议用进口佐剂,疫苗免疫剂量要足,首免后三周要强化免疫一次。
对疫区和受威胁区内的猪只,应采取紧急免疫程序,即全场各年龄段的猪群紧急接种口蹄疫疫苗(选用与当地流行毒株同型的疫苗),第1次接种后间隔三周,各年龄段猪群加强免疫一次。
严格消毒可以切断疫病传播途径,也是杀灭或清除存活在猪场内外环境及猪体表病原体的有效办法。可使用复合醛类、碘制剂、氯制剂、过氧化物等消毒剂对栏舍猪群环境进行消毒。有网友分享醋熏蒸消毒效果不错。
控制扑灭口蹄疫的主要措施有封锁疫区,扑杀病畜和同群易感动物,并进行无害化处理。
作者:佚名 来源:猪病通课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