养猪职业经理人,微信ID:YZZYJLR2016
导读
对于如何减少猪场疫病发生,历史上曾提出过多种生产模型,如药物早期断奶、保育猪部分清群、多点式生产等等,并且这些生产模型对于提高断奶仔猪健康水平和母猪的生产水平也都有一定的效果,但效果都不是最理想。实际生产中,人们经常会根据生长状况对猪群进行分群、合群,这就增加了猪群的接触机会,感染猪群又将疾病传播给其它易感猪群,造成大范围的疾病传播,并且传播速度很快(SIR理论)。理论上讲,任何一种减少接触机会的方法,都应该能减慢疾病的传播速度,比如减少转猪次数。因此在实际生产中,我们就要考虑如何通过减少猪群接触次数来减少疾病传播的几率。三周批次生产,是当前解决猪群健康问题的一个有效措施。
一、三周批次生产模式简介
三周批次生产,其实并不是一个新概念,它最早起源于英国,后来盛行于欧洲。三周批次生产属于批次生产的一种,是相对于传统的周批生产来说,全场每三周分娩、断奶、配种一次,根据母猪的生产周期,可将母猪分为七组(A~G组),然后轮流进行生产(生产计划见图1)。该生产体系主要基于母猪的生理特征,即上批21天返情的母猪可以顺利安排到下一批再配。此外三周批次生产模式的实施,能保证全进全出管理体制有效落实,从而充分提高全场生产效率。该模式的最大优点就是能保证一个足够大的猪群来源于同一批次(猪群内日龄差异不超过7天)。
二、三周批次生产模式的优缺点
从传统周批生产模式向三周批次生产模式转变,无论从生产人员的管理,还是猪群管理,与周批生产相比,都有一定的优越性。具体表现如下:
1、容易实现严格的全进全出,提高猪群健康水平,从而加快生长速度,提高饲料转化率,降低死亡率,减少用药成本。将容易在猪群间传播的疾病控制在同一批次内,防止扩散到其它批次;由于同一批内发病单一,所以也便于对发病猪进行治疗;由于同一批内猪群日龄一致,易于发现发病猪只,并对其进行治疗;同时也便于确认经治疗康复的猪只,有利于生物安全的控制,同时也降低治疗成本。
2、各阶段饲养员管理的时间效率提高(如妊娠检查、接产工作相对集中),兽药使用效率提高(如补铁、免疫用苗、保健用药、治疗用药集中,避免零散用药造成浪费),从而降低了生产成本。
三周批次生产之保育舍
3、对于特定日龄的猪群,便于栋舍环境的控制。同一批次内的猪群日龄一致(相差不超过7天),对环境要求也一致,便于随时根据需要调整控制。
4、根据日龄变化,便于对全群进行饲喂量调整,实施阶段性饲喂。同一批次的猪群对饲料的营养要求一致,可以喂同一个料号,也便于阶段性换料设计。
5、对于猪群的日常工作管理更便于提前做计划。尤其是对于繁忙的工作周(如配种、分娩、断奶周),可以提前安排人员的分工。
6、便于监测猪群的采食量和用水量的变化,从而间接监测猪群的健康状况。在自动化喂料的育肥舍,可以做到每栋舍安装水表,对每栋舍用水量实时监控。
7、有利于监测配种分娩率的变化。如果某一批的配种分娩率降低,该批就会出现空栏,应及时调整配种数。
8、便于向客户和市场提供日龄和体重一致的猪群。
9、每批内日龄差异小,容易实现组内交叉寄养,减少疾病传播概率。
10、空栏时间一致,整栋舍清空的情况下,便于空舍消毒工作的彻底进行。
同时,实施三周批次生产模式也存在着一些不足,值得引起我们的注意。
1、后备母猪和待淘汰母猪因体况因素,在配种时可能赶不上大群,为避免到分娩舍出现空栏而降低产床的利用率,应及时调整配种数,每批额外多配2~3头;
2、以上的做法可能导致妊娠阶段饲喂的母猪多于计划数。
3、每一批内可能出现不可预测的预产期提前或推迟,这些都会导致该批猪群断奶日龄和断奶重差异增大,从而降低猪群一致性。
4、在从周生产向批次生产转化前期,可能会由于猪群的整合,出现空栏位,从而导致生产量降低,猪场效益减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