养猪生产过程中,用车辆运输猪非常普遍,例如外购仔猪、种猪引种,公司+农户模式,猪群往往需要经历长途运输,常见猪群运输过后,吃料少、不吃料,体温升高,关节肿大,肢蹄损伤,7天左右开始水样腹泻, 20天左右开始爆发喘气、咳嗽为主要特征的呼吸道疾病,抗生素无效,处理不当,死亡率超过30%,笔者见过死亡率超50%的案例,造成巨大经济损失,下面我们一起来了解如何让猪不再“晕车”。
1、猪“晕车”也是病吗?
猪“晕车”,在行业内称为运输应激综合征。它是当猪受到运输过程中强烈的驱赶、捉拿、车辆颠簸、挤压、高热、严寒等外界刺激,情绪高度紧张引起的全身非特异性反应。
应激在一定的强度内可以提高机体对内外环境的适应能力,是机体中重要防御机制。运输应激的强度和时间不易控制,往往超过动物机体耐受阈值,导致猪群抵抗力降低,猪群易感染疾病,生长受到抑制,严重者甚至死亡。
2、运输应激综合征的发生机制
经典应激发生机制认为,应激是在神经内分泌系统的控制下的全身非特异性防御反应。
3、如何防治猪运输应激综合征
3.1选择优质猪源
选择车程不超过4小时的猪源地。长距离运输,中途难补水、补料,猪只缺水,水盐代谢紊乱,尤其是体重在20kg内仔猪,能量和物质储备阈值低,更容易发病。
选择单一猪源,引种或外购仔猪选择固定猪场。确保引种场,没有疫情,免疫背景、饲料品牌和饲养程序清晰可溯源。引进皮红毛亮,天然孔无异常分泌物或附着物,整齐度高的健康猪群。适当提高引入猪群的日龄和体重。
3.2减少运输中应激
运输前对猪群进行限饲,日粮补充优质抗应激剂。短途运输前可以不饲喂或者喂青饲料,在运输前3d适当添加抗应激剂,费用不高,作用显著。
运输车辆严格清洗、消毒、晾干,适量垫稻草,防止肢蹄损伤。车辆分成小格单元,防止车辆上下坡时猪群挤压、踩踏,导致猪只伤亡。
选用经验丰富的司机。运输过程中控制车速,尤其是起步和停止阶段,缓慢加速和减速,遇到路况复杂情况,提前减速,注意人、车、猪安全。
科学选择运输时间。参考天气预报,规避大热、大雨、冰冻和雷电,夏季酷暑选择清晨和傍晚时候,冬季严寒选取天气晴朗的中午(建议每年10月下旬至次年3月上旬不往养殖场运输猪群,规避重大传染疫病)。
运输途中注意保温和防暑。生产实际中,往往考虑到运输成本,没有选用专业运输车辆,运输密度大,车内高温、高湿,条件差。可以采用覆盖篷布或者遮阳网等简单、有效方式,尽可以降低应激强度。
3.3加强饲养管理,避免应激继发生
严格执行隔离饲养制度。选取刺激性小的碘制剂和醛制剂对入场时车辆和猪群消毒,在隔离舍连续3天,一天2次带猪消毒,安排专一饲养员饲养,至少在隔离舍饲养1个月。
规范饲养流程。入场给予充足清洁的饮水,饮水补充优质抗应激剂,入场24小时内不给料,让猪只胃肠排空;入场24-48小时之间给予体重1%的饲料,48-72小时给予体重2%的饲料,72小时后自由采食,沿用原有猪场的饲喂方式和营养方案。入场以后,饲料中适量添加广谱抗生素、免疫营养和抗应激剂,饲喂5d左右,增强抵抗力,促进猪群恢复,防止细菌性疾病的爆发,例如副猪嗜血杆菌、链球菌、传染性胸膜肺炎、猪丹毒杆菌等。5d-10d左右,饲料中添加肠道营养和免疫营养,培植健康肠道微生态菌群,实现平稳过渡。
控制环境温湿度和空气质量。根据猪群大小、数量和气候,调节温度,引入早期,保障圈舍温度高于猪群正常适宜温度的3-5℃,有利于猪群的恢复和通风换气,湿度控制在60-75%。改善环境空气质量,以氨气不刺鼻为度。
科学免疫。引入猪群免疫记录完善,根据生产实际情况,进行疫苗免疫,一头猪一个针头,避免交叉感染。引入猪群免疫背景不清晰时,尤其是仔猪,建议入场休息6小时后,免疫4头份猪瘟疫苗。
及时隔离不健康猪只。发现不健康猪只,立即隔离处理,请兽医治疗,如果预后不良,施行安乐死。发病的猪往往是一个猪群的重大威胁,是病原的天然培养基,不断的往猪群排毒,外在的病原一旦超过易感动物的免疫力阈值,就会造成猪群疫病的爆发,造成重大经济损失。
小结
总之,运输应激管理不当,往往会给猪群造成严重疫病威胁,造成巨大经济损失。在实际生产中,通过选择优质猪源、减少运输过程中应激、加强入场后饲养管理等技术手段,避免应激继发症,可以保障猪群平稳过渡,稳定生产成绩,获得良好经济效益。
来源:PSY应用研究院 作者:黄海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