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4 E/ {- N# ], o4 o 一、支气管栓塞病介绍* h2 }- T& d6 w, w
& z8 R/ T( B F; | 这种病以气囊炎、支气管栓塞为主,发病早、最早的10日龄一般在12-23日龄高发。鸡群死亡率短期内(1-2天)呈现急剧上升态势,一般死亡规律是第一天三五只,第二天十只二十只,第三天五六十只,高峰达到1.5%,则若不能得到及时的有效治疗,鸡群因本病造成的死亡会每日呈几何倍数递增高达10%以上,甚至可造成70%以上的高死亡率,给肉鸡养殖业造成了巨大的经济损失。外部特征以”伸脖子“”张嘴呼吸“”怪叫“”仰着死“为主要特征。/ R. C* z" K/ l; A. x( H% K
* ~- q8 u; a% s' z; o1 K. P2 X" d& d4 C+ u: i
二、发病原因$ K& s, P* j9 s/ a
# ^7 l! a. v% c8 w: S (1)气候变化无常,忽冷忽热,温差过大,有时一天早晚温差可达10℃以上,鸡群可能因受凉感冒引发呼吸道疾病。7 A* o* g$ n/ @' ~: {( A8 L
! k1 g& E9 y1 ^' r7 q% H3 ~
(2)北方天气干燥,鸡舍内通常没有加湿设备,或者有加湿设备而没有利用,常造成舍内湿度只有35%-50%(正常的肉鸡饲养过程中的湿度前期为70%,3天后要保持在60%);标准化鸡舍暖风炉供暖、风机向外排风换气,送入鸡舍内的空气为干热风。舍内干燥的空气造成肉鸡气管支气管在呼吸过程中大量水分丧失,气管壁绒毛枯萎脱落,裸露的气管壁常常提供病原感染的机会。
) V W3 ]8 K( h4 ^* k3 {& c7 D7 G$ x* q% I7 P
(3)肉鸡饲养饲养密度大早期通风不当,常引起呼吸道疾病的发生。外界温度较低,鸡舍在通风换气时,冷空气直接吹到鸡群,引起呼吸道疾病的发生。风机设计不完善,通风时留有死角,鸡舍的中间部分空气质量最差。鸡舍空气中的灰尘、皮屑、细碎的羽毛等漂浮物,被吸入气管内与痰液混合,使痰液的粘稠度增加,并随着水分的丧失逐渐形成气管、支气管栓塞。5 o# t+ s, L0 X1 O
8 d+ S4 q, C: j$ J: ~ (4)长途运输,换舍、转笼、免疫、喷雾、注射等强应激刺激。7 ]. F0 f6 K7 L
4 M+ `6 \ g$ x3 k: r& M (5)混合感染:机体抵抗力低下,传支、新城疫、大肠杆菌病、支原体、曲霉菌病等混合感染,病程稍长者均可引起支气管堵塞或气囊炎。6 ? m# A8 Q, h# L% ~! }7 }
( S8 l/ A b4 [) q/ w* R (6)机体患免疫抑制性疾病:家禽感染法氏囊病毒、呼肠孤病毒、马立克氏病毒等能引起家禽免疫抑制性疾病,导致免疫和治疗失败。1 o4 t0 a" n% b- ?& j/ @
" B# G) J) y) f- i
* N3 S$ c$ u. B6 s 三、防控措施6 @% \0 r u; {! z
( J: F+ m& j6 u; |! E( u0 W9 P 此病症是多病因呼吸道综合症,平日搞好环境卫生,及时清粪,定期消毒很重要,舍内要干爽、清洁,注意通风换气;同时要降低饲养密度,平衡营养,减少应激,提高抵抗力,尽量减少发病诱因。8 S3 y2 M9 C! V9 ~: U9 ?( w
5 u$ y- _' i# X 提高饲养管理水平" m/ x: Q& D$ E+ F
8 g7 |; p6 x! i# f
通过通风改善空气质量和降低粉尘,20天前通风要慎重,密切关注与温度的协调,可根据情况进行间歇式通风。标准化鸡舍在前期如需通风可通过风机向外抽气,普通鸡舍通风时要避免冷空气直接吹到鸡群。1 B( i* `) T- z7 h) b
2 u b1 y' Y) c9 w5 l1 y
注意舍内的空气湿度
- L1 y+ z) W4 N! t1 z" Q: u
; M; c0 D" `$ Y, u9 _8 \4 I$ {- d 鸡舍湿度最为重要,3天后要保持湿度在45%-60%之间,可以通过喷雾(用温水,可以加入消毒药),保持空气湿润,降低空气中的有害物质。喷雾时要注意保持舍内温度,避免因喷雾造成温度下降; A- o; n1 i; i4 P
% r* `; Z: f+ e- \8 F# g. n 避免强应激的发生/ B5 X5 p1 n% S9 p& d! C( a
, E; E: E7 `- P1 b/ L 避免有冷应激的出现,尤其是夜间和通风换气之时。
* k. D' L5 q4 c5 |: k+ P8 I2 w6 @+ m7 e8 ~. E2 |9 ^" X# u/ B
在接种疫苗前后3天,在饮水中添加多种维生素和鱼肝油,疫苗免疫后在饮水中添加抗支原体感染的药物,预防呼吸道疾病的发生。1 y/ a( J E) X0 Q8 L/ N0 ^
& X8 m! m& o5 S [, k% f
|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来源互联网,仅供畜牧人网友学习,文章及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果有侵犯到您的权利,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010-82893169-80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