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一时期,海拉尔区的消费者发现,他们喝的牛奶已经悄然涨价了。按照常理,牛奶涨价,奶农该是受益者,但为何奶农们却连声叫苦自己是在赔钱养牛哪? 饲料价格疯涨 奶农赔钱养牛 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近两个月来,我市鲜奶收购价格上涨,每斤上涨了0.3元左右。与之步调不一致的是喂养奶牛的饲料价格上涨过快,养奶牛赚的钱越来越少,甚至还常常赔钱,夹缝中的奶农需要承受巨大的经济压力。 记者电话采访了牙克石乌尔其汉镇从事奶牛养殖的奶农张师傅。张师傅家一共养了大小20头奶牛,每天的产奶量近80斤。每天早上张师傅和妻子挤完牛奶后,都会将新鲜的牛奶卖到镇子附近的一家乳品厂。由于距离牙克石比较远,张师傅只得将牛奶卖到附近的一家私营乳品厂,乳品厂定什么价钱就是什么价钱了,没有丝毫讨价还价的余地。 据介绍,在没有受到三聚氰胺事件影响之前,张师傅还是比较赚钱的,那时候一公斤牛奶最少能卖到2.9元,随后奶价一路狂跌,最低时一公斤牛奶卖不上一元钱。一个多月前,当地牛奶的收购价格最高达到每公斤2.9元,在随后的10多天降到每公斤2.4元,现在跌到每公斤2.2元。对于未来的市场行情张师傅还是拿捏不准,不过和去年每公斤1.1元的价格相比较,张师傅已经很满足了。 张师傅在电话里对记者说:饲料太贵,养不起牛了。这两年饲料价格上涨的很厉害,2008年一袋精料的价格是60多元,现在已经涨到了100多元;一块90斤重的豆饼价格以前是130元左右,现在也已经涨到了180元左右。再加上这两年天旱草的长势不好,打不上来多少草,不得不从海拉尔等地买草,一个“草个子”就要240多元。去年一个冬天光买草张师傅就花去了4万多元,还不算其他饲料、兽药、人工的费用。很多奶牛养殖户都想尽快处理掉自己的奶牛,一些奶户甚至将1万多元买来的奶牛当成肉牛卖掉,一头牛要损失5000多元。 张师傅说,他年岁大了,儿女都不想让他们老俩口继续养牛,但是一直没有找到合适的买家。 部分市民改喝豆浆 买奶顾客少近一半 迎着秋雨,记者在海区草市街一个路口采访了从鄂温克旗骑着摩托车来卖牛奶的奶户牧仁。 牧仁告诉记者,这两天奶站收购价格好一点,每公斤在2.6元左右。为了能多卖点钱,牧仁每天要骑上半个多小时的摩托车来海拉尔市区卖牛奶,他的零售价是每公斤3元钱,这样算来零售能比卖给奶站每公斤多赚0.4元左右。虽然很辛苦,但是牧仁觉得每公斤能多卖上点钱也是值得的。 牧仁家现在养了15头奶牛,他对记者感慨的第一句话就是:“现在玉米杆都一块钱一斤了!饲料都在涨价。”尽管牧仁家还有草场,但是打的草根本就不够牛吃的,去年牧仁买了2万多元干草才勉强撑到今年开春。他说,现在奶牛养的越多,赔的钱也越多。牧仁估算着今年自己买草会比去年多花上至少1万元,会赔上更多的钱。 牧仁说,很多来买牛奶的顾客不理解,为什么这两年牛奶的价格起伏不定,甚至几天一个价哪?牧仁发现自从牛奶涨价以后,来买牛奶的顾客比以前少了很多,不少顾客还都改喝牛奶为喝豆浆。 牛奶卖不出去 奶户做奶制品 家住海区和平村的张大娘一家已经养了32年的奶牛,谈到这两年起伏不定的牛奶收购价格,张大娘就感到很心疼。为了将养奶牛带来的损失降到最低,这两年张大娘家每年都要将几头奶牛当成肉牛卖给屠宰场,原来的32头奶牛现在只剩下4头了。 张大娘告诉记者,以前母牛生了小乳牛一家人都是欢天喜地的,根本舍不得卖掉。现在反而害怕生小乳牛,一头刚下生的小乳牛最多能卖上300多元钱,只能等把它养大点当肉牛买上1000多元钱。 张大娘说,由于鲜奶收购价格太低,原来在和平村存在了十多年的乳品厂奶站前两年也被撤销了,附近奶农家的牛奶一时没销路。看到家里几百斤的牛奶,张大娘一家发了愁,家里人是地地道道的汉族,也不会少数民族制作奶制品的技术,那也不能眼瞅着牛奶放坏倒掉。最后张大娘想到了一个好办法,她花500多元钱买来一个奶油分离器,尝试着制作奶制品,最终还真成功了。张大娘做了很多的奶制品,自己留了一部分,剩下的都分给了亲朋好友。 现在张大娘每天一大早都骑上三轮车到新桥市场卖牛奶,下午到胜利市场附近的路旁卖牛奶,每斤卖1.5元,只求价钱便宜些吸引顾客早点把牛奶卖完。 很多奶户都希望政府能给养牛户一定的补贴,也希望建立合作社,保护奶户的利益,提高奶户养牛的积极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