脂类:又称类脂,是一类有机化合物,广泛存在于动植物性饲料中,是饲料中含能量最高的一类营养物质,是动物能量的重要来源。不同动物对脂类的消化吸收机制不同,营养生理功能也存在差异。必需脂肪酸在体内有重要的生理功能 01脂肪的分类组成与理化性质 脂肪的分类组成 脂类分为真脂肪和类脂,真脂肪为甘油三酯,又可分为饱和脂肪酸和不饱和脂肪酸;类脂指含磷、糖或其他含氮物的脂肪,性质与真脂肪相近;其中脂肪的分类见图1,真脂肪组成结构见图2,类脂组成见图3。 注意区分概念,粗脂肪是指饲料中能溶解于乙醚的所有脂溶性物质的总称,包括真脂肪、类脂肪和脂溶性维生素等。 脂肪的性质 脂肪的理化性质主要有三类:1、皂化和水解见图4;2、加氢加成作用:在催化剂或酶作用下,不饱和脂肪酸的双键部位可以加氢变成饱和脂肪酸的过程,脂肪在瘤胃中可发生氢化作用见图5;3、氧化酸败作用:油脂暴露于空气中,经光、热、湿、空气或微生物作用,逐渐发生氧化生成过氧化物,并继续分解产生低级的醛、酮、酸等化合物,释放出令人不快气味、味道的过程。 酸败原因:双键被氧化或微生物水解、氧化作用。酸价:衡量脂肪酸败的程度,是指中和1g脂肪中的游离脂肪酸所需氢氧化钾的毫克数。当酸价>6时,不宜饲喂动物。 脂肪的分类与组成: 图1 脂肪的分类 图2 真脂肪的结构与通式说明 图3 类脂的组成及其分类特点 脂肪的理化性质 图4 脂肪的水解与皂化作用 图5 反刍动物瘤胃不饱和脂肪酸的加氢作用 02脂肪的营养作用 脂肪的营养作用 动物机体能量的重要来源与能量贮备的最佳形式 构成畜体组织的重要成分,作为体组织生长的原料; 细胞膜类脂质、各组织器官重要成分 作为机体合成内外分泌物质的原料 类固醇激素、胆汁酸盐、乳脂 作为脂溶性维生素的溶剂 供给幼畜必需脂肪酸:对幼畜很重要,具有促生长作用 作为畜产品的组成成分:乳、肉、蛋均含有脂肪,与品质相关作为畜体的绝热物质 对动物起保温作用 氧化供能:1克脂肪在动物体内氧化可产生9.5千卡能量,是碳水化合物2.25倍。 必需脂肪酸 : 动物体内不能合成,必需由饲料供给,或者能通过体内特定的前体物转化形成,对动物机体正常机能和健康具有重要保护作用的几种高度(多)不饱和的脂肪酸。 必需脂肪酸的作用 构成动物组织细胞的组成成分:细胞膜磷脂中含有较多必需脂肪酸; 与类脂代谢密切相关,对胆固醇转运和正常代谢很重要(与胆固醇结合); 合成前列腺素的原料; 与精子形成有关,长期缺乏时会导致动物繁殖机能下降。 必需脂肪酸种类: 亚油酸(linoleic acid)、亚麻油酸(linolenic acid)、 花生四烯酸(arachidonic acid ) 功能性脂肪酸: 共轭亚油酸(conjugatedlinoleic acid, CLA)是亚油酸的一组几何和位置异构体,具有多种生理功能。反刍动物肉、乳制品是c9,t11-CLA丰富的天然来源。各种脂肪酸结构简式见图7 共轭亚油酸的特殊功效 图7 各种脂肪酸的结构简式 03单胃动物对饲料脂肪的消化吸收 消化部位:小肠(主导)、胃。 消化酶:胰脂肪酶、胆汁酸盐、胃脂肪酶(小)。 消化吸收过程: (1)胃中脂肪消化过程:居次要地位,酸性条件不利于脂肪的乳化和消化。 (2)小肠的脂肪消化过程:起主导作用 (3)脂肪的吸收过程:主要在十二指肠和空肠前部 (4)影响脂肪吸收率的因素(单胃动物) 短链脂肪酸的吸收率>长链脂肪酸; 不饱和脂肪酸>饱和脂肪酸;不饱和程度高的脂肪酸>不饱和程度低的; 游离脂肪酸>甘油三酯;饱和脂肪酸的甘油一酯>游离的饱和脂肪酸。 单胃动物对饲料脂肪消化吸收的特点 饲料脂肪在消化吸收过程中,其组成特别是饱和程度未发生显著变化,因此,饲料脂肪对单胃动物体脂肪的组成影响较大,其体脂肪的不饱和程度高于饱和程度。 04反刍动物对饲料脂肪的消化吸收 饲料脂肪形态:甘油三酯(谷物)、半乳糖脂(饲草) 消化部位:瘤胃微生物消化和瘤胃后消化(主要在小肠)。 瘤胃内脂肪消化过程:并见图8、9、10 (1)脂肪的水解与发酵(lipid hydrolysis) (2)脂肪的氢化作用(biohydrogeneration) (3)瘤胃微生物的合成作用(biosynthesys) (4)瘤胃中脂肪与饲料脂肪差异 图8 瘤胃内脂肪的消化(1:水解) 图9 瘤胃内脂肪的消化(2:微生物加氢) 图10 瘤胃内脂肪的消化 反刍动物对脂肪的吸收过程:与猪基本相似 (1)吸收部位:主要在空肠后3/4部位,前1/4部位吸收率仅为15~26%;而猪主要在十二指肠。 (2)吸收率:不同于单胃动物 对饱和脂肪酸和长链脂肪酸的吸收率较高,尤其是硬脂酸;而胃动物正好相反。 反刍动物对饲料脂肪消化吸收的特点 1.饲料脂肪在瘤胃内被微生物改造:氢化作用;2.体脂肪组成受饲料脂肪的影响相对较小:体脂肪的饱和程度高于不饱和程度,即饱和脂肪酸含量高于不饱和脂肪酸含量。 05奶牛乳脂的形成及其调控 乳脂中含有: 98% 甘油三酯和大部分脂肪酸 乳脂中脂肪酸的两个主要来源:见图14 (I) 从乙酸和3-羟丁酸重新合成, 反刍动葡萄糖不能产生脂肪酸。见图11、12 图11 脂肪酸重合成的途径 (1) 图12 脂肪酸重合成的途径 (2) (2) 直接来源于脂蛋白中的长链 脂肪酸,见图13 图13 脂蛋白酯酶对脂蛋白甘油三酯的作用 图14 乳脂来源和途径 图15 乳脂中脂肪酸来源于及其分布 泌乳初期急剧增加的营养需要通过以下途径得到满足: 1.动员体贮,特别是体脂肪;也动员体钙、和某些蛋白质;2、缓慢增加采食量 图16 围产期奶牛干物质采食和血浆非必需脂肪酸(NEFA)含量的变化 参考文献: 中国农业大学计成教授主编《动物营养学》 浙江农业大学刘建新教授《脂肪的营养》 作者 Dr. Nemo 声明:本文部分图片、资料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或网站。 来源:尼莫博士 推荐阅读: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