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24年前的22头猪走到今天,特别是近五六年间,牧原生产规模和效益成几何倍数增长,引起了国内外业界的广泛关注。2014年1月28日,牧原股份在深交所正式敲钟上市。而今天,牧原股份总市值已达到372.10亿元。 ◆◆◆ 有权威人士透露,目前牧原的年出栏生猪规模属于全球老六,中国老二,但论规模化、一体化程度,则属于全球老四,中国第一。 2016年牧原股份全年销售生猪311.39万头,其中商品猪222.84万头,仔猪85.63万头,种猪2.92万头。实现营业收入56.06亿元,实现净利润23.22亿元。 据牧原股份2017年半年报数据显示,2017年上半年牧原股份生猪销售295.13万头,比上年同期增加156.12%,其中商品猪196.83万头,仔猪94.80万头;实现营业收入42.31亿元,同比增长85.21%;实现净利润12亿元,同比增长11.92%。 有分析机构预计,牧原股份2017全年出栏量有望达800 万头,2018、2019 年分别有望出栏1250、1780 万头。上市以来,牧原股份公告的2017-2020年新增产能出栏量分别为40 万、262.5 万、593.1 万、506.3 万头(部分未公告产能的项目,根据投资额进行测算拟合),数据显示3-5 年内公司有望在出栏规模上赶超温氏。 ▲牧原股份创始人、董事长秦英林 牧原股份创始人、董事长秦英林身价倍增。据福布斯中文版发布的2017年华人富豪榜,这其中,牧原股份秦英林及家族,以20亿美元的身价,位居富豪榜的191位,不仅摘得“河南首富”的桂冠,更成为榜单中唯一进入前200名的河南企业家。 面对牧原集团的迅猛发展,不但社会各界在寻觅其真正的原因,而秦英林及集团高层也在思考:牧原究竟是靠什么动力推动而赢得快速发展? 大凡企业家都认为,资本在企业发展中举足轻重甚至是第一位的要素。但秦英林认为,支撑牧原一路前行的并非是资本,而是牧原人汲取了人类传统的并融进了代表时代发展方向的先进思维而形成的优秀企业文化,是牧原人风雨兼程、不改初衷,包含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内的企业核心价值观。 诚信,对企业、企业家来说,并不陌生,但秦英林讲起诚信来,却不是一般的有底气。对刚走出大学校门的大学生而言,对诚信的理解和信任,可能并非是一次、两次讲授就能改变他们的普遍看法的。但秦英林现身说法讲诚信,让刚刚走进牧原的大学生们“眼界大开”,因为他们第一次听到了在大学校园里根本听不到的东西,看到了牧原人孜孜不倦的坚守,那就是从24年前就伴随着牧原事业而一路走来的牧原价值观。 秦英林讲课时再次还原了无论是在那艰难创业的岁月里,还是在飞速发展的今天,牧原人“坚守”的故事。 ◆“还贷款”的故事 那一年,牧原事业发展进入二次创业关键期,急需资金,但国家银根紧缩,又贷不来款,而累计欠农行的2540万元贷款,银行方面又在“紧急收贷”。秦英林十分为难。 关键时刻,国家农行股改需要,有政策允许将企业所欠银行而难以偿还的贷款“打包处置”,免于偿还。 “2540万啊,我们养10多年猪也挣不了这么多钱啊!”面对诱惑,社会和企业内部有不少人都为牧原“叫好”。但秦英林有自己的思想,他说,这是国家的钱,是纳税人的钱,我们岂能不还?现在资金紧张还不了,我们明年还……秦英林说服银行的领导,制定了还款计划,在不到两年时间内,还清了这笔贷款。 ▲2009年,秦英林作为全国唯一的养殖户代表,参加了温家宝总理主持召开的《政府工作报告》征求意见会,向总理建言促进养殖业发展 就在牧原还清这笔贷款后,主动找牧原放贷的银行接踵而至,有的要给牧原贷5000万元,有的要给贷8000万元,甚至1亿元。省农行还破例将牧原的活猪作为抵押物为他们发放贷款。有的银行负责人还专程到飞机场迎接出差归来的秦英林,秦英林说,“我没有任何抵押物了啊”,而银行负责人却说,“你秦英林的信用就是抵押物,你需要多少(贷款),我们都放心给你”。就连世界银行也在亚洲金融危机刚过的金融环境下参股牧原,携手扩张发展。 就是这样,秦英林和牧原,靠自己信用的“飙升”而赢得了发展的资本,无论后来企业怎么发展,需要多少钱,也无论社会上怎么缺钱,但牧原就是“不差钱”。 ◆“瘦肉精”的故事 2000年前后,用瘦肉精养猪是行业内的潜规则,而用瘦肉精添加饲料喂的猪就是长相好,市场俏。牧原的猪没有喂瘦肉精,有一段时间根本卖不出去,造成资金链出了问题。有瘦肉精销售商主动找到秦英林,承诺免费让牧原试用,自己包销。秦英林坚决回绝。有的销售商干脆找到养殖场的场长、饲养员“兜售”,而场长和饲养员们看着自己养的猪卖不出去,圈里的猪儿饿得嗷嗷叫,就是没钱买饲料时,就想避开秦英林试一试。秦英林发现苗头后,召开大会,严肃认真地说,“我们养的猪是给自己爹妈吃的,是给自己孩子吃的,是给天下百姓吃的,我们做人做事不能不讲良心啊!我们宁可不赚钱,甚至是赔钱,也坚决不能使用瘦肉精。谁用,(我)开除谁!” 按当时有限的养殖规模,牧原内部有人算了一笔账,在那个“钱当钱使”的年代,若用瘦肉精,牧原一年可增加净利润200万元。但秦英林就是用“谁用,开除谁”的坚决,坚守了牧原人的良心“底线”。 牧原在经受了短时间的萧条考验后,赢得的反而是市场的青睐、外商的青睐、百姓的青睐。 作为目前集约化养殖规模全国较大的生猪养殖企业,牧原近年来不仅实现了产品批次的可控、可追溯,而且从原材料、饲料、喂养、屠宰、运输、销售等环节上,保证了产品的安全、优质、绿色、环保。“牧原猪”已成为国内同行业响当当的品牌。 ◆“收芽麦”的故事 在牧原发展的历史上,秦英林和企业“勇于担当社会责任”的故事比比皆是,而最最典型的当属“收芽麦”的故事。 2009年麦收时节,牧原的企业所在地内乡包括周边县市阴雨连绵,成熟的小麦发了芽,粮食部门无法收购,市场更是无人问津。政府部门担忧无粮不稳,农民发愁粮食卖不出去影响家庭生计。 关键时刻,秦英林出现在内乡县政府常务会上:“农民们的芽麦我收,我全收!”资金不足,秦英林安排企业贷款1亿多元;场地不足,自己四处租赁。农民们送来的芽麦,全部按当年国家给粮食部门下达的最高收购价现收现结。在收购现场,不少农民喜极而泣,他们说:“真没想到(牧原)企业能帮俺老百姓真大忙啊。” 他们不但把内乡所有的芽麦全部收购了,而且周边县市,包括湖北的老百姓听说后送来的芽麦,他们也都全收全结了。 但企业收购的芽麦,猪只吃了3天就不吃了。秦英林面对巨额贷款收来的芽麦而猪又不吃,可能给企业带来的灭顶之灾,也曾有过担心,但他并没为自己的社会担当而后悔,他在公司高层会上说:“我们企业无论在任何时候,都应该无条件承担社会责任,如果企业因收芽麦而死,请在我的坟头立上‘因收芽麦而死’的牌子。” “我的猪们啊,你赶紧给我张口吃啊!”他蹲在猪圈里观察,急得求助他可爱的猪们,无论他想尽啥办法,猪就是不吃。但当他用手往猪嘴里强喂食时,他笑了,“原来你们不吃是因为这芽麦做的饲料太黏啊!”秦英林通过技术攻关,把饲料做成颗粒状,并烘干,就这样解决了难题。 秦英林经常教育员工一定要明白,我们的企业不是自己的,而是社会的,当社会需要时,你一定要不讲任何条件而勇于担当。 ◆“精准扶贫”的故事 中央提出“精准扶贫”战略后,秦英林和企业积极主动在创业地内乡,探索推进“两个全覆盖”,让贫困户不担风险,稳定增收。一是针对贫困户缺资金、缺技术、缺管理、怕担风险的实际,由牧原发起,政府组织贫困户入股注册成立“农业合作社”,利用牧原协调、担保,向国家开发银行申请扶贫贷款,建设猪舍,牧原利用高于市场的价格租赁养猪,保证每一贫困户每年得到不低于3200元的收入,10年期限满后,牧原集团不但负责前期付息,而且还负责租赁收购合作社固定资产用于还本。二是将牧原在县内养殖场80万平方米的猪舍屋顶固定资源无偿提供给县政府建设分布式屋顶光伏电站扶贫项目,确保全县所有贫困户每年能从中获得3000元的收益。 目前“两个全覆盖”已在内乡全面铺开,秦英林说,待总结经验后,将向全国各地的贫困农村推广。 你的责任有多大,雄心就有多大;你的雄心有多大,事业就能做多大;你的事业做多大,责任就能做多大。这是牧原的“成功心法”。近年来,秦英林带领牧原人在“先相信,后看见”的境界中,承担着越来越大、越来越多的社会责任,已让牧原由起初一个偏僻小山村里一个很不起眼的弱小企业,发展成全国性的集团企业。 来源:南阳晚报、南阳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