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上,收集到樊博士的高论如下: 一、樊福好博士论乳仔猪腹泻 关于初生仔猪腹泻的问题,大家讨论了很多,也争论了很久。我简单谈谈自己的看法,供大家参考,不一定正确,只是希望能启发大家的思路,请原谅本人的造次。蛋白质和糖类是两种性质完全不同的物质,所谓一阴一阳,蛋白呈寒性,糖呈热性。机体体质寒凉时,则仔猪蛋白消化不良;或者当母猪体质寒凉时,蛋白也消化不良,乳汁就成了排泄器官,而不仅仅是泌乳器官。仔猪腹泻的原因是母乳中的乳蛋白含量过高,而仔猪的肝脏和肾脏受损导致蛋白消化不全,所以,胃中会出现较多的凝乳块。流行性腹泻病毒(PEDV)的存在和寒凉的环境温度又成了仔猪腹泻的刺激因素和帮凶,解决腹泻问题,必须解决母猪的蛋白过剩问题,解决母猪的免疫抑制问题,即母猪的蛋白消化能力低下问题。根据健康评价的结果,当母猪群的免疫抑制指数超过45时,仔猪腹泻的概率就大大提高了。 也许有人问,为何用自家苗有效呢?无论自家苗中是否含有PED抗原,只要是组织灭活匀浆物,都会刺激机体的自体免疫学反应,机体体质在一定程度上转变为温热状态,临时动员了机体的免疫功能和消化功能。所以,仔猪不腹泻了,自体免疫学反应才是起因,而与所谓的灭活PED病原没有任何关系。当天气转暖时,母猪的消化蛋白能力就提高了,大部分猪场的仔猪腹泻就停止了。当然有一些顽固的猪场还在使用高蛋白饲料和伤害肝脏的药物,所以,即使到了5、6月份,仔猪还在腹泻。只有当那些母猪乳汁中含有较多的乳糖和较少的乳蛋白时,寄养过来的仔猪才不会不再腹泻。 以上所说,只是我一厢情愿的假想,不当之处,敬请海涵。 一般人认为,猪猪拉稀就是腹泻,腹泻就是拉稀,其实不是这样的。 第一,从程度上看,拉稀是指粪便不成形,落地即散,有一定的流动性。腹泻时的腹泻物呈水样,流动性更强。 第二,从次数上看,拉稀的次数每天在两次以内,腹泻的次数每天在三次以上。 第三,从部位来看,拉稀往往与脾胃虚弱有关,腹泻往往与大肠功能失调有关。 第四,从治疗方法上来看,拉稀时要健脾胃;腹泻时要调肠道。 第五,从颜色上看,拉稀的粪便呈黄色或淡黄色,腹泻的粪便呈灰色或灰白色。 第六,从气味上看,拉稀的粪便呈酸败味(不建议亲自品尝),腹泻的粪便呈现恶臭,粘腻。 第七,从机理上看,拉稀是因为营养指数低,腹泻是因为毒素蓄积指数高。前者因为蛋白不够,后者是因为毒素过高。 第八,最可怕的情况是,拉稀与腹泻同时发生。这时候,只有死路一条。 第九,另外,如果猪群坐卧不安,粪便稀薄,颜色发黑,这不是拉稀,也不是腹泻,叫“拉肚子”。这时候,猪的肚子痛或肚子疼。 第十,拉稀是吃了才拉,腹泻是不吃也拉。 第十一,拉稀是动了才拉,腹泻是动静都拉。痢疾以腹痛,里急后重,痢下赤白粘液为主症;泄泻以排便次数增多,粪便稀溏,甚至如水样为主症,泄泻亦有腹痛症,但多与肠鸣脘胀同时出现,其痛便后即减;而痢疾之腹痛是与里急后重同时出现,其痛便后不减。泻痢两者,可以相互转化,有先泻转痢者,亦有先痢转泻者,故临床见症有同有异。痢疾的部位不在胃,也不在大肠,在小肠。拉稀和腹泻,辨证施治很重要!——樊福好(等)。 二、能量代谢与基础体温的关系 最近关注能量代谢,结合fan's系统测量到基础体温曲线,结合这个帖子:基础体温曲线的意义,对不同能量载体在动物体内代谢机制以及他们的代谢动力学表现,参考樊博士的高论,结合6月21日新疆会议时大台农章总的经验:中大猪饲料如果蛋白质偏高,能量偏低,则采食量不会高,但是体型好,料肉比低。用淀粉提高能量,采食量才会高,用油脂无效。 原来大家观察到的现象和感觉,都集中在能量载体和他们的代谢规律上面了,它们表现出来的表象,被樊博士和章总捕捉到了,他们都是十分敏感的人,并用他们自己的语言表达出来,实际上就是大家观察到的相同的代谢规律。 相对而言淀粉供能被全面氧化,产生二氧化碳,哺乳期大量消耗蛋白质供能产奶,代谢产物很多是酮体,因为氨基酸很多时候不是充分氧化,相对于淀粉而言,蛋白质作为能量载体代谢更加缓慢,也就是产生了很低的基础体温,也就是樊博士的偏于寒凉体质。 大量的奶水中的酮体,就是樊博士说的:蛋白呈寒性,糖呈热性。机体体质寒凉时,则仔猪蛋白消化不良;或者当母猪体质寒凉时,蛋白也消化不良,乳汁就成了排泄器官。--不是蛋白质,是蛋白质代谢产物导致的乳猪腹泻。因此哺乳母猪能量供应体系做好很关键。 我们吃肉耐饿,吃米饭不耐饿,实际上就是大米这类快速代谢淀粉,饭后很快提高机体体温,加速体内酶类活动,但是淀粉很快消耗了(部分作为糖原储存,部分作为体温散失--所以基础体温曲线会高),感觉不持久,相对于淀粉供能,蛋白质供能更加缓慢持久。 这也就是章总观察到的饲料蛋白含量高了,采食量受到抑制---我们说动物为能而食,应该是代谢过程中,不再产生能量了,就会感觉到饥饿。用淀粉供能,一般短期内消耗光了淀粉,同时提高基础体温之后,还会感觉饥饿,再次引发采食行为。用多余蛋白质供能,相对于淀粉,代谢很慢,能效很长,不会觉得饥饿,也就是章总的观察,采食量上不去。 三、引发猪饲料设计的两个方案: 1、乳仔猪阶段,尽量用快速代谢淀粉、糊精、葡萄糖类提供能量,除了保持能量需求外,还维持较高体温,加速体内各类酶活力,增加代谢速率和各类免疫应答,表观显示这样的状态,乳仔猪免疫力强,樊博士说的:只要是组织灭活匀浆物,都会刺激机体的自体免疫学反应,机体体质在一定程度上转变为温热状态,临时动员了机体的免疫功能和消化功能 乳仔猪阶段需要成活率,这个方案相对来说成活率更高。 尽管,乳仔猪阶段蛋白效率最高,从经济学上更高的饲料蛋白质获益更大,但是蛋白质供能,能量代谢缓慢,表现出来免疫应答差,实际上,这个阶段,需要高消化率的蛋白质,而不是常规的豆粕。用了高消化率蛋白质,增加蛋白质沉积而不是消耗蛋白质供能,并且把蛋白质与能量代谢同步。樊博士的观点就不成立了,就会取得更大的经济效益。 2、中大猪阶段,我们需要更多的料肉比和胴体品质,过度追求采食量整体经济性能并不会好。所以,通过章总的观察,结合福建闽科况总的产品思路,中后期适当提高蛋白质,降低淀粉用量,换来的经济效率才是最合适的。 以上讨论,我一直在回避脂肪问题,实际上,用了脂肪,乳仔猪,中大猪,母猪的生产性能才会达到经济效益最大化。 我们讨论到能量,要细分到能量载体以及他们的体内代谢规律,能量代谢动力学的研究,必将给我们畜牧业带来更好的经济效益。 来自:畜牧人论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