猪高热病是临床上以急性、热性、高致病性和高致死性为主要表现的一类传染性疾病的总称。该病危害严重,具传播区域广、传播速度快、发病率高、死亡率高、治愈率低等特点,如果处理不及时、方法不得当容易造成猪只大批死亡,给养猪企业带来巨大的经济损失。因此,在高温高湿的夏季我们要做好高热病的预防。
病因分析
免疫抑制性因素困扰着猪只,导致其处于亚临床健康状态。高热病猪只死亡的原因很多,也很复杂,很难诊断是由那一个原因造成的,猪瘟、猪链球菌-Ⅱ型、猪胸膜肺炎放线性杆菌、大肠杆菌、霍乱沙门氏菌、附红细胞体、弓形体等病原微生物都可以作为猪只死亡的直接原因。但是纵观这些病原,要么是机体的寄生菌(正常健康猪只体内是存在的),要么是到目前为止我们通过疫苗能完全控制的,因此这些病原微生物往往只能算作为表演者、唱戏者的范畴,而真正的症结在于是谁导致了这些猪在表面正常的情况下变得更加容易发生这些疾病,毋庸置疑,这就是免疫抑制性因素——蓝耳病病毒、圆环病毒、伪狂犬病毒和霉菌毒素等免疫抑制因素导致猪机体的免疫功能和抵抗力降低,猪只注射疫苗后抗体水平仍然较低,耽误了最佳治疗时间,最终大部分猪场损失惨重。
对这几年高热病猪在临床上分析的过程中也不难发现,季节的因素在里面也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每年5月份开始,从华东、华南地区气温相对较高的地域开始,一些地区养殖规模较大且相对集中,许多猪场饲养密度过高、通风能力低、隔热条件差,造成猪发生热应激,致使猪群整体抵抗力偏低,加上夏、秋季天气较为炎热,导致饲料中维生素等营养成分氧化而失效,部分饲料铜含量严重超标,高铜氧化破坏维生素营养,猪群对疾病的抵抗力降低。
另外,夏季高温和潮湿环境中饲料较容易发生霉变,饲料中大量的维生素及营养成分被霉菌吸收和破坏,当动物摄入霉菌毒素后,不能被机体有效地代谢、转化和降解,导致这些霉菌毒素和其靶向器官的受体有效地结合,导致器质性损伤,临床上表现得更加脆弱,比较容易继发多种疾病。
发病规律
该病主要发生在气温较高的季节,病程较长,一般在5天~20天,病死率很高。
猪场防疫不重视、保健观念差会首先发生,而且损失比较惨重。
一般体重在80公斤上下的育肥猪首先发病,之后母猪发病,也有断奶后的仔猪发病。
一般药物治疗效果不太理想,乱用药的猪场患猪死亡率更高,尤其是乱用退烧药的猪场损失最大。
临床特点
发病猪体温升高至40℃~42.5℃,精神沉郁,采食量下降或食欲废绝;患猪皮肤发红,耳后耳缘发绀,腹下和四肢末梢等身体多处皮肤有斑块状,呈紫红色,部分患猪背部皮肤毛孔有铁锈色出血点;呼吸困难,喜伏卧,部分猪出现严重的腹式呼吸,气喘急促;部分病猪鼻流清涕、少数流浓鼻涕,打喷嚏,咳嗽;大部分猪有眼屎、泪斑;部分猪群便秘,粪便秘结,呈羊粪球状,尿黄而少、浑浊,颜色较深,病猪死亡后多呈急性败血症变化;病程稍长的病猪全身苍白,出现贫血现象,被毛粗乱;部分病猪后肢无力,个别病猪全身抽搐而死。
病理变化
所有病死猪均出现不同程度的肺炎,肺肿胀、变硬,有的呈不能萎缩的橡皮状肺,弥漫性间质性肺炎症状明显,肺部呈现斑驳状褐色病变(大理石样),大多数都是混合感染肺变,有化脓灶,部分猪肺小点出血,大叶性或出血性肺炎,间质明显增宽;淋巴结广泛肿大,特别是腹股沟淋巴结和肺门淋巴结;有的病死猪肝脏肿胀,颜色变淡,有的肝则呈黄土色、质脆;个别猪肾、膀胱、喉头、心冠状沟脂肪及心内外膜有出血点;部分病死猪肾肿大,颜色变深,呈褐色或土黄色,质地较脆,有瘀血现象;部分病猪脾脏肿大,质脆;多发性浆液纤维素性胸膜炎和腹膜炎,胸腔及腹腔有纤维蛋白的渗出;个别猪肺浆膜与胸膜或心包纤维素性粘连。
防治措施
坚持预防为主,通过加强饲养管理,搞好防暑降温工作,提前保健预防,加强消毒工作,使用抗菌素联合用药、对症治疗等措施,降低其发病率和死亡率。
自繁自养,防止引入隐性感染猪。
重视猪群的饲养管理,减少应激。夏秋季节做好猪舍的防暑降温工作,降低猪群的饲养密度;同时,应在饲料或饮水中添加多维,例如中威聚能星,尽量降低因应激导致猪群抵抗力下降的几率;饲料中应添加质量稳定的脱霉剂,如中威纽曼星,推荐使用量1公斤/吨饲料。
定期消毒猪舍及环境,减少病原微生物的威胁。尤其在接种活疫苗后对猪舍及环境的消毒,对于防疫时不小心散布到环境中的病原体十分重要。
接种疫苗一定要根据本场猪群情况,如果本场猪群处于亚健康状态或有发烧、呼吸道症状时,一定慎重接种。
寄生虫损害机体肝、肺等器官,使猪抵抗力下降,因此,配合药物驱虫对控制本病发展有一定意义,应在仔猪断奶后15天,用威远金伊维1公斤拌料1吨进行驱虫。
药物预防
当猪群大规模发病时,治疗效果一般不理想。根据高热病的临床发病特点及成功的猪场保健案例,推荐使用高热病的预防办法:①中威银翘散1公斤+妙立素125克+莫维欣500克/吨料。②中威银翘散1公斤+威普健500克+维安500克/吨料。两个方案交替使用,每月7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