畜牧人 首页 畜牧人物 专家学者 查看内容

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俞菊华用百亿分之一克的基因做“拼图”

2011-3-14 11:27| 发布者: feifei8526| 查看: 1117| 评论: 0

摘要: “为了让‘中国标记’引领淡水鱼类育种原始创新之路,衣带渐宽终不悔。”俞菊华用行动默默诠释了一个党员立足岗位创先争优的良好形象。

  —记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淡水渔业研究中心生物技术研究室副主任俞菊华

  “左手用毛巾轻裹鱼身,右手握针筒,扎入鱼尾部血管,一针见血……”早春二月,在实验室,我们以此为切入口,开始了对俞菊华的采访。可一落座,她那句“我真没做什么,你们还是采访别人吧”,又让记者陷入一筹莫展的境地。然而,“国家大宗淡水鱼类产业技术体系育种与繁育研究室建鲤育种岗位科学家团队成员”、“省优秀科技工作者”等闪亮头衔,仍然吸引着记者对其进行探究。

  “为了让‘中国标记’引领淡水鱼类育种原始创新之路,衣带渐宽终不悔。”俞菊华用行动默默诠释了一个党员立足岗位创先争优的良好形象。

  执着“鱼痴”:工作十年两度考博

  俞菊华是苏州人,从小爱水,更喜欢捕鱼捞虾,小时候常用瓶瓶罐罐养龙虾和金鱼。童年的甜美记忆促使她报考了上海水产大学。1989年硕士毕业后,俞菊华在某养殖场工作了十年。

  “这十年让我学会了如何打通科研和生产实践的路子。”俞菊华说道。十年间,她常常挑灯夜战,进行水产科研。在科研的道路上探索得越多,俞菊华越感到自身的不足,于是她萌生了考博的念头。经过两次考试,2000年,她终于成功考上,师从中国工程院院士、著名鱼类遗传育种专家夏德全先生。对于一个已工作了十年的人来说,这需要多大的勇气啊,但是俞菊华做到了。她成了名副其实的现代“鱼痴”,“执着”,成为她最鲜明的性格标记。

  2001年进入淡水渔业研究中心后,俞菊华全身心扑在了工作上,跑渔场、盯市场,以实际需求确定科研方向,先后参与了“重要养殖鱼类品种改良的遗传和发育基础研究”,主持参与江苏省自然基金项目和科技部鲤鱼基因挖掘项目等多项顶级专题研究,尤其在吉富罗非鱼和建鲤分子育种方面的研究成就斐然。

  坚毅行者:反复摸索找到“中国标记”

  建鲤遍及我国27个省,具有生长快、体型佳、肉质好等优点。俞菊华从2006年开始把鲤鱼分子育种作为主攻方向之后,四年间共跟踪分析了12个家系1500多条鱼,定期测量分析筛选。新技术的应用帮了她的大忙,这不,用针管把米粒大小的芯片植入鱼腹腔,再用扫描仪一照,就能知道这条鱼的所有信息。这样,不同的研究对象就不必用很多网箱隔开养殖、分别贴标签了。即便如此,要在全部2.5亿对碱基、重百亿分之一克的鲤鱼基因组中找到有意义的DNA信息,并印证其外显特性,还是需要持之以恒的坚毅品格和创先争优的精神追求。

  在别人看来琐碎、枯燥的科学实验,俞菊华却认为“蛮有乐趣的”。女性敏锐的直觉告诉她,虽然犹如在黑暗中摸索,但希望就在前方。这种感觉,源于多年来大量的科学实验和生产实践。“科学研究没有捷径,工作流程虽然是简单重复,但每一次对比、分析图谱、识别序列,对我而言都是新鲜的,”俞菊华坦言,搞基础科学研究要有良好的心态,要安“寂”乐道。“就像做一幅巨大无比的拼图一样,在N次的似是而非之后,突然找到符合要求的那一块,这种快乐是无法比拟的”。2009年,第一个建鲤分子标记被找到了,俞菊华喜不自禁:20年潜心磨一剑终有收获,这份“中国标记”是中国乃至世界鱼类分子育种的首座里程碑。

  俞菊华的大学同学、淡水渔业研究中心副主任戈贤平告诉记者,较之传统的好中选优杂交育种法,分子育种就像破译了基因密码。使用分子标记作为选育目标,来挑选繁育生长快、体型好的鱼作为亲本进行繁殖,其后代必是良种。这对于缩短选育周期,进一步提高育种的科学性、准确性,有着划时代的意义。可喜的是,在接下来的两年间,俞菊华又找到了4个分子标记。

  “她以热忱和顽强架梯,她就是那个将摘取鱼类遗传育种皇冠上明珠的人!”戈贤平相信,以俞菊华现有的研究成果和路径,不出五年,她一定会有更大突破。

  责任导师:首席科学家自叹不如

  “我是一名党员,要时刻彰显先锋形象。”墨守心语,俞菊华矢志不移。

  2005年,夏院士离世,她感觉一棵大树倒了。但她暗下决心,一定要继承老一辈科学家的光荣传统,凝聚科研力量,在工作上不断创先争优,勇夺一流。她始终把握学科研究方向,确保在国内外处于领先水平。担任生物技术室副主任后,她把更多的时间放在了培养学生、带领团队上,鼓励年轻科技工作者多参加学术交流,早日实现科技创新。“因为要观测分子片段嫁接反应,每次上机都要熬七八个小时,而俞老师总是和我们在一起。”研究团队成员李红霞这样评价她的导师,“俞老师工作认真、细致,要求我们对图谱中出现的每个片段都能讲清楚是什么序列,我们发表论文的原始图片她都要仔细核对,确保结论可靠。”由于白天要指导学生研究,她自己的研究只能在晚上开展。所以,实验室、渔场、宿舍三点一线,就构成了俞菊华的生活图谱。“我一个星期回一次苏州的家,小孩今年高考,只能拜托先生了。”俞菊华的语气中稍有一点遗憾,但令她兴奋的是,这几年她共培养了5名硕士生,另有4名在读,而且每个人都曾在国家一类学报上发表过论文。这点,就连身为国家大宗淡水鱼类产业技术体系首席科学家的戈贤平都自叹不如。

  党员意味着奉献,基础科研意味着付出。俞菊华执着地走在求取科学真经的道路上。“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她是潇洒的苏轼,又是不悔的玄奘,她知道自己的手正一点点挨近那颗明珠。

йվ΢Źں

头晕

伤心

搞笑

抗议

路过

已阅

支持

超赞

最新评论

发布主题 联系我们

关于社区|广告合作|联系我们|帮助中心|小黑屋|手机版|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5824号

北京宏牧伟业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京ICP备11016518号-1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1 Comsenz Inc. GMT+8, 2024-12-24 00:33, 技术支持:温州诸葛云网络科技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