布局:组合拳出击Vs新能源深耕 事实证明,刘永好走对了一步好棋。1997年,民生利润总额达到2.45亿元;1998年,3.87亿元;1999年,接近4个亿。民生银行的盈利速度还在不断地往上增长,刘永好的投资获得了超乎想象的回报。 在民生银行的生动激励下,刘永好的多元扩张步伐明显地加快。此后,新希望开始在多个领域纵横捭阖,主动出击。 继民生银行之后,新希望又斥资进入民生保险、福建联华信托等金融公司,在金融业彻底奠定了自己的一席之地。 房地产是刘永好钦定的另一个领域。1998年,新希望投资12亿元与成都统建办联手开发成都市最大的房地产项目——锦官新城;1999年,新希望又投资6亿元,在上海拿地,建设位于浦东世纪公园南大门附近的“世纪全景台”;2000年,新希望又进入大连参与当地房地产项目开发,建设高档社区大连新希望花园。 2001年,新希望又将触角伸向了市场方兴未艾的乳制品业。这年11月,新希望收购了四川境内知名的乳业品牌——阳平乳业。从2002年开始,新希望在乳业市场相继展开了一系列疾风暴雨式的收购。9月10日,新希望股份出资4940万元,控股重庆天友有限公司。9月11日,刘永好收购了成都市的传统乳业品牌——华西乳业。此后,云南蝶泉乳业、河北新天香、青岛琴牌、杭州双峰、安徽白帝等众多地方乳业品牌被收至麾下,巅峰之时,新希望旗下的乳业企业达三四十家之多。 到了2003年10月,刘永好在南京又以1.3亿元拿下鼓楼北极阁的地下商业地产项目,开始打造乐客多超市。进军零售业,是刘永好产业链理论的延续。当饲料业利润率下降时,他认为,通过对零售业的开发和控制,可以为新希望的乳品、肉食产品打开销路。乐客多的目标是,用两年时间,在上海、江苏、浙江等地兴建10个以上大型超市,2006年后达到50家的规模。 新希望还进入了化工产业。2000年8月,新希望投资3700万元控股了华融化工,这是一家生产高品质的氢氧化钾和PVC树脂的老牌化工企业。 到了2004年,新希望已成为了一个横跨金融、房产、乳业、农牧、化工等七大行业的产业巨头,可谓眼花缭乱,目不暇接。面对如此复杂的企业格局,刘永好为此还抛出了一个着名的“飞机理论”对旗下的产业做了形象的比喻:总部是机头,确定方向和实施决策;饲料业是机身,处于主业位置;金融是左翼,房地产是右翼,将来集团能飞多远就靠它们;而高科技等则是机尾,发展得好能大大推动集团向前,一时不行也不影响整体态势。 这其中的商业逻辑,刘永好如是解释道:“农业是个高风险的行业,政策上对农业保护力度不够,风险将全部由企业来承担,这个时候企业如果产业过于单一,有的损失是致命的。新希望进入其他产业领域的初衷就是为了提高抗风险能力,避免商业体系的崩溃。” 刘永好说得并非毫无道理,市场格局的确发生着巨大的变化。进入2000年以后,国内饲料行业利润大幅度下滑,行业平均利润由10%降至约4%。2004年国内粮食原料大幅涨价,2005年遭遇“禽流感”,包括饲料行业在内的农牧企业全线衰退甚至纷纷倒闭。 在严峻的现实面前,一向宣称只会专注于做饲料的刘汉元,也在不断思考如何为通威找到未来空间。 对刘汉元触动很大的,是一些新的商业模式的冲击。刘汉元经常提起两个人,一个是陈天桥,另一个是马云。两人都很好地抓住了新的商业机会,其迸发出的财富能量几乎令传统企业难以望其项背。刘汉元的办公室里,放了一大堆关于马云的书,加起来有十几本。 在此之下,通威的多元化扩张开始有了一些举动。 2001年,刘汉元收购西辰软件公司;同年,收购了成都新锐科技发展有限公司。此外,刘汉元还与成都饲料公司、凤凰集团联合组建西部农业发展有限公司,进入旅游观光业。不过这些所谓的多元化产业都投入不大,项目也相对较小。 2002年之后,通威的多元化步伐有了加快的迹象。2004年10月19日,通威集团与四川巨星集团签约,大举进军PVC(聚氯乙烯树脂)项目。该项目建成后,一期工程年生产能力10万吨,二期达到30万吨,最终建成后达到50万吨,总投资超过20亿元。 虽然一脚迈开,此时的刘汉元依旧保持着谨慎,他为通威设立了严苛的准入条件:第一,不能够输血太多,原有支柱产业不能够受太大影响;第二,原则上要有足够的能力和足够大的基础支撑对这个行业的投入,在投入过程中,一段时间不能盈利的情况下不会受到影响;第三,这个行业,依靠中国的技术、市场,在全球化背景中生产确实占有某一方面的优势。 不过命运却与刘汉元的谨慎开了个玩笑。2004年,德国光伏市场迎来爆发式增长,全球市场由此启动。无锡尚德成立第二年即登陆纽交所,其董事长施正荣成为“中国首富”;2007年,当年与刘汉元擦肩而过的新光硅业也成为“金矿”,投产一年便收回全部投资。 不知是与新光硅业的错失让刘汉元彻底领悟,还是为自己的保守主义进行了修正。2007年5月24日,通威集团宣布,将斥资50亿元在乐山打造世界级多晶硅生产企业四川永祥股份有限公司,设计规模为年产多晶硅1万吨。这一消息震惊了业界,被认为是通威大举发力、厚积薄发之举。 2008年9月,永祥多晶硅项目第一期投产。从立项到投产,通威仅用了1年时间,并创下行业调试时间最短的纪录。 一旦说服自己,刘汉元很快便陷入狂热之中。“这是21世纪我们所能看到的全人类最大的产业”,尽管以规模计,通威尚属光伏行业第二梯队,可刘汉元却成了最积极的鼓动者。从2008年开始,他连续递交以光伏产业为主题的提案。2010年全国“两会”上,他将一本参与编着的《能源革命》送给胡锦涛主席,附了一封信,谏言“中国应该下决心、花大力气,以高度紧迫感真正着手解决永续清洁能源的生产与供应问题”。 新能源项目很快被确立为通威的集团战略,并被以优质资产的身份注入上市公司通威股份。在年报中,通威声称,未来将形成双主业的发展模式,即以饲料为主的农业和以多晶硅为主的新能源并肩前行——通威毫不掩饰自己在新能源领域的野心。 收益:喜忧参半Vs进退维谷 2004年度,新希望从民生银行获得的投资收益为1.07亿元,占其全年净利润的76.43%,2005年1~9月,新希望获得的投资收益为1.04亿元,占其同期净利润的96.14%。很显然,以农业股概念立身的新希望早已名不副实,看起来新希望的多元战略已具成效。 但仔细研究后又不难发现,新希望的绝大部分利润来自于民生银行的投资分红,对于号称横跨七大领域的新希望而言,这无形中反证出其他庞大的产业几乎没有发挥作用。事实上,从进入的第一天起,新希望便一直为多元化所累。 以房地产为例。尽管新希望房产口口声声称要成为全国的知名品牌,但十年来,可圈点的楼盘实在有限,且基本上只集中在大连、上海、成都、呼和浩特几个城市。 而在圈内,新希望房产并不具备品牌号召力,更无核心竞争力。在人脉资源极其重要的房地产领域,似乎刘永好并没有被纳入一个让他愉快的俱乐部,他仍然还是被视为一个饲料老大——尽管这十年来他一直试图扭转这个形象。在动辄百亿资金去拿地的今天,新希望在房地产领域越来越被边缘化了。同样,缺乏专业人才、缓慢的开发速度等现实问题,也让新希望付出了很高的机会成本。 新希望乳业也走得磕磕绊绊。新希望靠的是并购地方品牌来实现自己的乳业梦想,但是,这些企业均是国有或集体出身,人员机构臃肿,管理落后,新希望依靠十几个品牌凑成的“地方军”来打天下,自始至终都未能形成真正的合力。 而每个品牌的背后都有一套完整的市场运作系统、销售人员、渠道和终端建设等,这又大大提高了销售成本。在进入任何一个大型超市时,每个品牌所需的进场费、条码费、促销费等,加在一起又是一笔庞大的开支。 2003年,刘永好给乳业制定的目标是40亿元的销售收入,实际结果却相差甚远。从进入乳业以来,新希望就一直处于挣扎中求生存的状态。新希望乳业2006年至2008年净利润分别为-1525万元、-2827万元、-1822万元。在中国乳业大局已定、强弱分化明显、狂飙突进的时代,新希望几乎很难再从市场找到新的突破点。 |